top of page

無痕山林 - 山徑損耗


山徑損耗

相距5年,用照片比對之下,就很明顯看到這幾年間,在行山熱潮及打卡文化下對山徑的影響。

#大東山 其實屬於 #鳳凰徑 第二段,是漁護署的正式山徑,鋪設有良好易走的石階,估計這種石階的做法是用來應付大量人潮以免表土過度水土流失而造的。走在路上其實也算易走,只是部份梯級幅度較大,走起來要跨較大步。但其實要全程走在石階上絕對是易走的,當然要費點體力啦。

但前幾天在大東山見到卻是另一番景象。由於遊人眾多,一些走的較慢的人走在石階上,後來較年輕的遊人則走到旁邊的斜道上,好讓自己趕在更多遊人到達前快人一步到達賞芒草的位置。也有正在下山的人,因為石階狹窄,為了避開上山的對頭人,而被迫走到旁邊的斜道上。還有跑山者為了保持速度,快步從斜道上跑過,揚起一片塵土,絕塵而去。少不了一些年紀較大的遊人,因為懶得抬腿走石階,而走在斜道上,一小步一小步的慢慢登山。

以前自己也沒有留意這些行徑,不覺得有什麼問題。反正大家互相保持禮貌有序登山不就好了?

但是今年確是香港山徑受難的一年。到郊外行山的遊人與日俱增,隨着天氣轉涼,秋高氣爽,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加上適逢賞芒草的季節,大批遊人同時間湧到同一條山徑上,令山徑急速短時間內損耗。一旦損耗,則難以回復,因為泥土需要休養生息以及養份等等,才能重新長出草苗;有了草苗的根莖,才能再次打開泥土,讓水份養份流進去,從而抓緊表土,減低水土流失。根據 綠惜地球 The Green Earth 分享,麥理浩徑第四段則花了三年,才令擴闊了的山徑收窄了一點點,重新長出植物。

山徑損耗

你可能覺得,路都是人走出來的,人多路便要闊一點,有什麼問題?

山林在大家印象中應該都是翠綠如茵,而非一片黃沙的吧。假如路一直擴闊,山頭剩下一片黃沙的禿頭山,你還會喜歡到這片郊野去嗎? 此外,水土流失後的山徑,亦會增加遊人登山的難度(假如你還是要走在這條已損耗的山徑上)。惡性循環下,山徑繼續日益損耗,久而久之山徑變得不適合大家登山,這是大家希望見到的嗎?

那麼我可以做什麼?

對於山徑保育,最基本的就是堅持 #走正路!意思是走在鋪設好的石階上,而非走到旁邊的泥路上。即使人多,其實大家可以選擇耐心等候,而非一股勁兒衝到並非原本為遊人鋪設的路上。

到了沒有石階的路段,也選擇走在泥路上,而非刻意踩在草頭上,把僅餘還沒瓜掉的植物也給踩死。假如對自己登山能力有懷疑,例如不踩草頭根本登不了山,那我建議你先買一雙防滑的行山鞋,而非穿一雙不合適的波鞋去讓大自然承受你的能力不足。(摘自 #綠惜地球 網站:扯著小型植物上落、或一屁股下滑拖行表土,也加速山徑退化)

長遠來說,可以大家都多出一分力就更好了!例如見到別人走在小路上時,可以善意提醒大家走正路。此外,更可以參加 #山徑維修 的工作坊,在疫情過後一起幫忙修復損耗嚴重的山徑,讓山野保持大家都想看到的面貌。

跟做人一樣,我們都走正路,不走捷徑,好不好?

這個概念對香港人來說應該比較新,認同請分享給朋友把訊息宣揚開去!守護山徑,一生平安 🙏🏻💚

bottom of page